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【星雲大師全集16】 佛法真義1.佛法義理㉝
2023-03-25
悟
人生有很多的迷,產生許多的問題疑惑,不能解答;假如「悟」了,什麼問題都懂得、都明白,你說成佛還有什麼困難呢?因此,自古以來禪師們只求開「悟」,不求成佛。
有人把「悟」看得很玄妙、很困難,其實悟也有層次。我們平常求知識,我懂了、我明白了,這也是一種悟。佛法講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,你要提起疑情,要有問題;有了問題,才能啟發思想,才能產生智慧,問題才能解決、才會懂了,這才是開悟。
世界上好多的科學家,如:發明電燈的愛迪生,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,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,發現電的富蘭克林,這些發明、發現也是悟。不過他們悟的都是世間法,是一套貢獻世人的學問理論,還是點滴的悟,不像禪門的禪師們大徹大悟,悟到人「生從何來,死到何處去」。
修道者悟道了以後,不管多久以前的事情,都會向他集中而來,不論再遠的地方,也都一一浮現在他的眼前。因此,一個悟道者,時間上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在他的一念之間;空間上,東、南、西、北等十方世界,在他也只是方寸之間,當下他就擁有了虛空三千大千世界。
宋朝蘇東坡曾經做過三首詩偈來表明參禪悟道的三個過程:
第一個階段尚未參禪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即「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」,這是從分別心上建立的虛妄認識。
第二階段是參禪尚未開悟的心情:「廬山煙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;及至到來無一物,廬山煙雨浙江潮。」進入到「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」,這時是透過智慧看到的山水,它已不是本來的樣子。
第三個階段即是悟道後的心境: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;夜來八萬四千偈,他日如何舉似人?」去除了內心貪求執著後,體會到「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」,此時見到的山水已是我心內所流露出來的智慧活泉,能以平常心看待了。
所以無論出家、在家的修道者,不必去求消災免難,應該要求開悟。人家說「一醉解千愁」那是個迷的世界;「一悟明大千」才是一個證道的境界。
我們拜佛要求開悟,念佛要求開悟,做善事要求開悟,參禪當然也要求開悟。悟是學佛人應有的一種希望,人生最苦的事情就是迷惑,在迷惑裡面生生世世,世世生生,沒有「了生」;假如悟道了以後,那真的是生也好,死也好,他都能明白。
六祖惠能大師不識字,但是他開悟了;太虛大師十九歲在普陀山閉關,他也沒有上過學,他開悟了。當今學佛的人,開悟的還是很多,只是他自己不好說,也沒有人為他印證;不像過去佛世的時候,哪一個弟子開悟了,佛陀一聽,只要你一開口,他就知道你有沒有開悟,一印心就知道你悟境如何。
今天佛教的行者,不要把「悟」看成很困難的事情,開悟不是難事,有修有德,有修有證,開悟不為難也。
六根
人體上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雖然各有不同的樣子,彼此職司的功用也不同,但都是為了維護一個人體的功能。一個人的肝、肺、腸、胃,也有不同的機能,所有的作用也都是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。
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等六根,每天接觸六塵,攀緣外境,引誘我們造作種種的惡業,因此,佛經形容六根如同六個盜賊,時時在竊取我們的功德法財。而這六個盜賊平時以「心」為首腦,「心」是總司令,統領著六根,它叫眼睛看、耳朵聽、鼻子嗅、舌頭嘗、手腳做。為了避免受到「六根」盲目造作所害,六根就應好好的修行。六根要如何修行呢?
人體,就像一部機器。其中,眼睛有如照相機。一般的照相機,都是捕捉美好的鏡頭拍攝,當然我們的眼睛,也要往好的地方看,如看佛像的莊嚴、看好人好事……然而一般人的眼睛,都是用來看別人的過錯,卻看不到自己的缺失,因此整天討厭這個、不滿那個。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,不再只是看到別人的不是,而能「反觀自照」,看到自己的過失、不是,這就是眼睛的修行。
耳朵,就像收音機。俗話說:「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。」一般人的耳朵,只喜歡聽讚美的好話、聽悅耳的音樂,但對朋友誠懇的忠告,卻是心生反感。如果我們能歡喜接受別人的勸諫之聲,甚至「聞過則喜」,這就是耳朵的修行。
鼻子,就像探測機。有人形容,鼻子追逐香臭之味,就像「探子」打聽軍情一樣,可見鼻子的敏銳。不過一般人的鼻子,只喜愛追逐飲食的香味,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嗅到聖賢道德的芬芳之味,這就是鼻子的修行。
舌頭,就像語言機,又像擴音器。舌頭不但可以分辨酸、甜、苦、辣等各種味道,尤其善用舌頭的人,所謂「舌燦蓮花」;口能宣說真理、好話,帶給人信心、力量。但是相對的,有的人專門說話破壞好事,所以「十惡業」裡,口就占了四項,因此我們要善護口業,要隱惡揚善,常說鼓舞別人的好話,自然能讓人感到歡喜,音聲也會嘹亮悅耳。
一般人以能夠嘗盡天下的珍饈美味,是為莫大的福報,但所謂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這也是人盡皆知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要讓舌頭經常咀嚼真理的法味,進而能以口宣揚佛法真理,這就是舌頭的修行。
身體是一個活動機。腳就像走路機,過去的修行者為了明心見性,不畏辛勞雲水天下,都是靠著雙腳行走各地;手就像萬能機,可以做善做惡,拳頭替人搥背就是善,打人就是惡。身體可以感觸外境,一般人喜歡接觸冷熱適中、柔軟細滑的東西,所以要坐沙發、睡床鋪、吹冷氣,過著舒適的生活。如果我們能偶爾到寺院道場去禪坐、禮拜、端身、正直,讓身體感觸清淨的境界,這就是身體的修行。
我們的頭腦就像個司令部,心是總司令。一般人每天心心念念想到的,都是自己如何獲利、如何揚名、如何發財、如何成功。如果我們能進而想到:我要慈悲、我要公正、我要和平、我要助人,尤其能有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也為自己求安樂」之念,這就是心的修行。
其實,修行不是只在口頭上的宣揚而已,更不是消極的不看、不聽、不說,而是要能真正去實修、實行。例如:眼不亂看,還要將逆境轉成可以成長自我的助緣;耳不亂聽,把是非閒話轉成自我改進的良言;口不亂說,滿口都是讚美別人、激勵人心的善美好話。若能六根實修,才是真正人間的正道修行。
人生有很多的迷,產生許多的問題疑惑,不能解答;假如「悟」了,什麼問題都懂得、都明白,你說成佛還有什麼困難呢?因此,自古以來禪師們只求開「悟」,不求成佛。
有人把「悟」看得很玄妙、很困難,其實悟也有層次。我們平常求知識,我懂了、我明白了,這也是一種悟。佛法講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,你要提起疑情,要有問題;有了問題,才能啟發思想,才能產生智慧,問題才能解決、才會懂了,這才是開悟。
世界上好多的科學家,如:發明電燈的愛迪生,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,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,發現電的富蘭克林,這些發明、發現也是悟。不過他們悟的都是世間法,是一套貢獻世人的學問理論,還是點滴的悟,不像禪門的禪師們大徹大悟,悟到人「生從何來,死到何處去」。
修道者悟道了以後,不管多久以前的事情,都會向他集中而來,不論再遠的地方,也都一一浮現在他的眼前。因此,一個悟道者,時間上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在他的一念之間;空間上,東、南、西、北等十方世界,在他也只是方寸之間,當下他就擁有了虛空三千大千世界。
宋朝蘇東坡曾經做過三首詩偈來表明參禪悟道的三個過程:
第一個階段尚未參禪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即「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」,這是從分別心上建立的虛妄認識。
第二階段是參禪尚未開悟的心情:「廬山煙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;及至到來無一物,廬山煙雨浙江潮。」進入到「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」,這時是透過智慧看到的山水,它已不是本來的樣子。
第三個階段即是悟道後的心境: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;夜來八萬四千偈,他日如何舉似人?」去除了內心貪求執著後,體會到「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」,此時見到的山水已是我心內所流露出來的智慧活泉,能以平常心看待了。
所以無論出家、在家的修道者,不必去求消災免難,應該要求開悟。人家說「一醉解千愁」那是個迷的世界;「一悟明大千」才是一個證道的境界。
我們拜佛要求開悟,念佛要求開悟,做善事要求開悟,參禪當然也要求開悟。悟是學佛人應有的一種希望,人生最苦的事情就是迷惑,在迷惑裡面生生世世,世世生生,沒有「了生」;假如悟道了以後,那真的是生也好,死也好,他都能明白。
六祖惠能大師不識字,但是他開悟了;太虛大師十九歲在普陀山閉關,他也沒有上過學,他開悟了。當今學佛的人,開悟的還是很多,只是他自己不好說,也沒有人為他印證;不像過去佛世的時候,哪一個弟子開悟了,佛陀一聽,只要你一開口,他就知道你有沒有開悟,一印心就知道你悟境如何。
今天佛教的行者,不要把「悟」看成很困難的事情,開悟不是難事,有修有德,有修有證,開悟不為難也。
六根
人體上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雖然各有不同的樣子,彼此職司的功用也不同,但都是為了維護一個人體的功能。一個人的肝、肺、腸、胃,也有不同的機能,所有的作用也都是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。
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等六根,每天接觸六塵,攀緣外境,引誘我們造作種種的惡業,因此,佛經形容六根如同六個盜賊,時時在竊取我們的功德法財。而這六個盜賊平時以「心」為首腦,「心」是總司令,統領著六根,它叫眼睛看、耳朵聽、鼻子嗅、舌頭嘗、手腳做。為了避免受到「六根」盲目造作所害,六根就應好好的修行。六根要如何修行呢?
人體,就像一部機器。其中,眼睛有如照相機。一般的照相機,都是捕捉美好的鏡頭拍攝,當然我們的眼睛,也要往好的地方看,如看佛像的莊嚴、看好人好事……然而一般人的眼睛,都是用來看別人的過錯,卻看不到自己的缺失,因此整天討厭這個、不滿那個。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,不再只是看到別人的不是,而能「反觀自照」,看到自己的過失、不是,這就是眼睛的修行。
耳朵,就像收音機。俗話說:「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。」一般人的耳朵,只喜歡聽讚美的好話、聽悅耳的音樂,但對朋友誠懇的忠告,卻是心生反感。如果我們能歡喜接受別人的勸諫之聲,甚至「聞過則喜」,這就是耳朵的修行。
鼻子,就像探測機。有人形容,鼻子追逐香臭之味,就像「探子」打聽軍情一樣,可見鼻子的敏銳。不過一般人的鼻子,只喜愛追逐飲食的香味,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嗅到聖賢道德的芬芳之味,這就是鼻子的修行。
舌頭,就像語言機,又像擴音器。舌頭不但可以分辨酸、甜、苦、辣等各種味道,尤其善用舌頭的人,所謂「舌燦蓮花」;口能宣說真理、好話,帶給人信心、力量。但是相對的,有的人專門說話破壞好事,所以「十惡業」裡,口就占了四項,因此我們要善護口業,要隱惡揚善,常說鼓舞別人的好話,自然能讓人感到歡喜,音聲也會嘹亮悅耳。
一般人以能夠嘗盡天下的珍饈美味,是為莫大的福報,但所謂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這也是人盡皆知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要讓舌頭經常咀嚼真理的法味,進而能以口宣揚佛法真理,這就是舌頭的修行。
身體是一個活動機。腳就像走路機,過去的修行者為了明心見性,不畏辛勞雲水天下,都是靠著雙腳行走各地;手就像萬能機,可以做善做惡,拳頭替人搥背就是善,打人就是惡。身體可以感觸外境,一般人喜歡接觸冷熱適中、柔軟細滑的東西,所以要坐沙發、睡床鋪、吹冷氣,過著舒適的生活。如果我們能偶爾到寺院道場去禪坐、禮拜、端身、正直,讓身體感觸清淨的境界,這就是身體的修行。
我們的頭腦就像個司令部,心是總司令。一般人每天心心念念想到的,都是自己如何獲利、如何揚名、如何發財、如何成功。如果我們能進而想到:我要慈悲、我要公正、我要和平、我要助人,尤其能有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也為自己求安樂」之念,這就是心的修行。
其實,修行不是只在口頭上的宣揚而已,更不是消極的不看、不聽、不說,而是要能真正去實修、實行。例如:眼不亂看,還要將逆境轉成可以成長自我的助緣;耳不亂聽,把是非閒話轉成自我改進的良言;口不亂說,滿口都是讚美別人、激勵人心的善美好話。若能六根實修,才是真正人間的正道修行。
最新消息
越南國際佛教翻譯中心 計畫精選翻譯《星雲大師全集》100種
2025-10-17多元宗教共慶印度排燈節 紐約州長倡導團結與和諧
2025-10-17南華大學喜迎第16屆樂齡大學 融合AI智慧引領長者與時俱進
2025-10-17臥龍崗南天中華學校首辦兒童茶禪營 童心習禪悅品茗香
2025-10-17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傳記】 百年佛緣──生活篇.我的鄉土情4-2
2025-10-17國防部軍備局第205廠參訪佛光山 護衛大家也護衛心靈
2025-10-16人間有情佛光有愛 為光復災區送溫暖
2025-10-16東禪寺人間生活十日禪 體驗動靜間回歸本心
2025-10-16北卡英語素食烹飪 以美味推廣健康與慈悲
2025-10-16大新國小參訪均頭 教育理念溫馨交流
2025-10-16
相
關
消
息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佛教與生活.生活與修持8-5 2025-09-23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禪學與淨土.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-2 2025-09-03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經義】 佛法滿人間.應世無畏 2025-04-21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人生與社會.佛教的福壽觀4-4 2024-12-20
星雲大師圓寂周年紀念日追思典禮 全球僧信發心奉行人間佛教緬師恩 2024-02-24
【星雲大師全集18】佛法真義3.佛教常識107 2023-12-09
【星雲大師全集17】佛法真義2‧佛學思想73-日日是好日 2023-08-12
最深刻的思念 各道場和金門佛光人讚頌大師 2023-04-24